英国作为日不落帝国,拥有全球最多的殖民地,可见当时在工业制造方面的发展不容小觑,不过当时对于战机的名字,大多都是以动物或者昆虫的名字命名的,可能和生物学家有关联吧,居然还有全木结构的飞机,而且生存率还是相当的高,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见证一下英国的九款战机吧。 20世纪30年代,德国开始大力发展空中力量,并且各类战斗机的性能和制造数量日益提升,这对靠近它的英国来说构成了不小的威胁。英国方面,当时该国最快的飞机时速达350千米左右,这远不及德国的高性能战斗机,所以为了能回应德国的空中力量,或者精确的说是为了抗衡德国空中战斗机,英国航空部开始研发新型战斗机。而“喷火”战斗机正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。 “喷火”战斗机的设计成功之处在于采用了大功率的活塞式发动机(如梅林63型发动机,功率为1710匹马力)和良好的气动外形设计。半纺锤形机头,有别于当时大多数飞机的平秃粗大机头,整流效果好,阻力小。发动机安装在支撑架后的防火承力壁上,背后便是半硬壳结构的中后部机身。机翼采用椭圆平面形状的悬臂式下单翼,虽制造工艺复杂,费工费时,但气动特性好,升阻比大。
“剑鱼”式(FaireySwordfish)鱼雷轰炸机于1936年开始投入使用,是二战时期的英国皇家海军航空兵使用的主要机型之一。 在服役初期,“剑鱼”式装备于航母作为鱼雷轰炸机使用,而到了战争中后期,其被改装为反潜和训练机。尽管“剑鱼”式设计于20世纪30年代,但它仍然得以使用直到1945年二战在欧洲地区战火熄灭。 “剑鱼”式的主武器是鱼雷,但由于是慢速的双翼飞机,从而在攻击时需要一段较长的直线路径用于俯冲投射鱼雷,这样就使它很难准确的攻击到防空火力强以及速度快的军舰。但是1940年11月11日的塔兰托战役中,由英国皇家海军杰出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“剑鱼”式轰炸机却立下了汗马功劳。战斗中,“剑鱼”式使用鱼雷击沉或重伤意大利海军的3艘战列舰和1艘巡洋舰。塔兰托战役的成功很可能给当时的日本帝国海军以自信或者灵感,并在随后攻击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母港——珍珠港。之后“剑鱼”式也在马耳他突围战役担任了攻击军舰的任务。
“蚊”式(Mosquito)轰炸机在二战期间创造了英国空军轰炸机作战生存率的最佳纪录,它是英国人的骄傲,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的一代名机。 杰弗里·德·哈维兰是英国著名飞机设计师、飞行员和航空工业企业家,有过许多卓有成效的建树。一战结束后,因英国军方需要一款高速轰炸机,所以哈维兰应英国军方所邀开始为其研发满足要求的轰炸机。之后哈维兰设计了一款在当时看来很滑稽的轰炸机,之所以说滑稽,是因为该飞机采用木质材料。不过在测试中,该飞机还是有不错的表现,可惜因黏着机身的接合剂不佳,故而造成空中解体而坠机的意外,直到20世纪40年代初期,哈维兰才真正完善了这款轰炸机。这款轰炸机正是世人皆知的木头飞机——“蚊”式轰炸机。 “蚊”式轰炸机有几大奇特之处:一是采用全木结构;二是改型多;三是生存性好。这种集轰炸、战斗、侦察、教练、联络、反潜于一身的木头飞机曾活跃在地域广阔的欧亚战线上,是当时闻名四海的飞机。
“暴风”(Tempest)为英国空军最先进的活塞式战斗机,配属英国驻海外的部队,如德国、塞浦路斯、巴勒斯坦、摩加迪沙、印度、伊拉克、新加坡等地。 “台风”本来是作为较“喷火”更先进的战斗机而设计,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爬升率和高空速度并不理想,尤其是在高速俯冲时空气动力特性恶化,不容易从俯冲中改出,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当成战斗轰炸机和地面攻击机使用。霍克公司从1940年3月开始开发改进型“台风”,试图使“台风”成为原来设想的先进战斗机。经过研究,改变“台风”的翼形和减薄机翼可以大幅度提高“台风”性能。随即,采用比“台风”更接近椭圆的翼形,并在机翼弦长37.5%处减薄14.5%,翼尖减薄10%。机翼减薄后机翼油箱的容量减少,因此把发动机支架向前延伸0.53米,在发动机防火墙后增加了一个0.29立方米的机身油箱。改进后的飞机和“台风”外形十分相似,但从机翼的外形和机鼻的长度仍然可以将两者区别。 英国空军部在1941年11月18日定购了两架原型机,称为“台风II”。1942年春天,英国已经有多种2000马力级的发动机可供选择,霍克公司提出了数种改装不同发动机的方案供英国空军部再次选择,英国空军部为了保证能获得性能先进的战斗机,要求霍克公司同时发展5个型号6架原型机以便最终选择。同年8月,“台风II”改名为“暴风”。 1944年1月,RAF的第486中队装备“暴风”,随后第3中队也开始装备。4月,第3中队在肯特郡的Newchurch开始战斗值班。6月8日,第3中队的9架“暴风”首次在诺曼底登陆场上空执行巡逻任务并和德军的5架Bf109相遇,“暴风”击落了3架Bf109,自己无一损失。1944年6月13日,德国开始用V-1导弹对英国腹地的目标尤其是伦敦进行大规模袭击,“暴风”作为英国飞得最快的中低空战斗机,承担了截击V-1的任务。6月16日“暴风”首次击落13枚V-1。在接下来的战斗中,飞行员总结了经验,利用“暴风”速度上的优势(V-1通常飞行高度为457~610米,飞行速度为650千米/小时)从后部接近V-1,在300码距离上开火,可以准确无误地击落V-1,而且可以避免V-1被击爆后伤及自己,击落V-1的数量迅速提高。
“吸血鬼”(Vampire)是英国皇家空军装备的第二种喷气式战斗机,计划安装德哈维兰公司开发的“小妖精”小型涡喷发动机。这种早期喷气式发动机推力实在过小,为此设计团队采用了双尾撑布局以使造成死重的尾喷管长度最小。事实证明这种改进很有效,“吸血鬼”的原型机成为当时西方国家首款时速超过804.7千米的飞机。 “吸血鬼”战斗机装备英国哈弗德公司的H1型喷气发动机(德海维兰公司成批仿造型易名为“丑妖”),采用极富特色的双尾梁气动布局。继承了大战中蚊式飞机传统的木制驾驶舱连同机头下4门20毫米机炮及发动机都装在一个中央短舱之内的设计,而两个尾梁居其左右,由一副小后掠角梯形中单翼将三者串连在一起。同样,双尾梁之后端又由一片平尾和二片小小的垂尾连成一体。发动机的进气口与进气道开在左右机翼根部夹层内。前三点起落架可完全收入机内。这样煞费苦心的造型设计使喷气管尽量做短,减少了排气损失。
“桑德兰”(Sunderland)是肖特兄弟公司(ShortBrothersplc)设计的一款水上巡逻轰炸机,是二战中最强大、最广泛使用的水上飞机之一,并在大西洋海战(在大西洋盟军与德国海军针对海上通航线的一连串攻防作战)中用来对抗德国U形潜艇。 战争中,海上航线是非常重要的,尤其是对于英国这种四面环水的国家,建立海上航线,并确保海上运输安全,更是生死攸关的大事。要保证海上航线的安全,除了必备的海上作战武器(例如航母、战列舰等)之外,水上飞机的地位也不可忽视,所以,英国一直都非常注重水上飞机的研发和运用。1936年,英国老牌飞机公司——肖特兄弟公司以航行于大西洋航线的C级“帝国”水上旅客机为基础,设计出了“桑德兰”水上巡逻轰炸机。 “桑德兰”水上巡逻轰炸机有一个竖椭圆形横断面的粗机身,机舱分为上下两层甲板,设有驾驶室、休息室、工作间、卧铺、军官餐厅、厨房和厕所,这对于连续飞行十几小时的多人空勤组来说并不多余。机身底部为单断阶的艇底,与外翼下的一对浮筒组成完备的水面漂浮和滑行装置。
“贼鸥”式(Skua)战斗轰炸机是英国海军于20世纪40年代初期所使用的一款单发双座舰载飞机,也是其所拥有的第一种全金属结构的单翼飞机。 1934年,英国海军向本国各大飞机公司发布了新型舰载飞机的招标信息。之后,有多家公司参与竞标,其中包括布莱克本飞机公司(BlackburnA)、阿弗罗飞机公司(Avro)和霍克飞机公司(Hawk)等。在众多飞机公司的设计方案中,只有布莱克本飞机公司的“贼鸥”式战斗轰炸机设计方案得到英国海军青睐。1937年2月,“贼鸥”的第一架原型机进行了试飞,同年10月又进行了各项性能测试,结果是各项性能都有不错的平衡效果。之后,在该公司的不断完善下,“贼鸥”于1938年10月正式列装。 1939年9月26日,3架“贼鸥”式战斗轰炸机在北海上空击落了架德国的道尼尔Do18飞艇,成了二战中第一个击落敌机的英国飞机。两年后的4月10日,16架“贼鸥”式战斗轰炸机击沉了入侵挪威的德国巡洋舰“柯尼斯堡”号,而该舰也是盟军在二战中击沉的第一艘敌舰。尽管“贼鸥”式战斗轰炸机在挪威和地中海对抗敌方轰炸机时表现良好,但在面对现代化的战斗机(如德军的Bf-109战斗机)时却有所力不从心了。
“流星”(Meteor)战斗机是盟国方面在二战时唯一能进行实战的喷气式飞机,二战后,“流星”持续生产到1954年,共计生产3900架,除了英国空军外,澳大利亚、加拿大、比利时等国空军都装备过该机。 在二战中德国和英国进行的喷气式飞机设计制造竞赛中,英国始终处于第二的地位。1941年5月15日,格罗斯特公司的首架装WhittleW.1(390KG推力)的E28/39喷气式飞机试飞。在此之前,在不列颠之战正在残酷进行时,英国空军部已经以F.9/40号计划,决定由格罗斯特公司研制一种双发喷气式战斗机,而后者的产品正是“流星”战斗机。而采用双发方案的目的是因为初期的喷气发动机性能不稳定,双发方案能减少技术风险。 1942年2月,英国空军正式向格罗斯特公司订购12架“流星”战斗机。1942年7月,装W.2B涡轮喷气发动机的首架原型机进行地面滑行试验;1943年3月5日,第五架原型机装HalforsH.1进行首次试飞。1944年1月12日20架生产型MKI,装W.2B/23发动机)开始出厂。首架MKI被送到美国,交换一架贝尔公司的YP-59(美国第一架试验喷气式战斗机)样机,其余交付RAF616中队,于1944年6月交付完毕。
“飓风”(Hurricane)是英国于20世纪30年代设计的战斗机,在不列颠空战期间皇家空军取得的战果大都由飓风战斗机击落,是英国胜出不列颠空战的最大功臣,并在二战各个主要战场服役。 “飓风”战斗机也是二次大战中闻名暇尔的战斗机。是真正的伦敦上空的鹰。“飓风”由西多尼·卡姆爵士设计,K5083号原型机于1935年11月6日在英国的霍克飞机厂试飞成功,成为英国航空史上第一种时速超过500千米的飞机。由于该机开发于30年代中期,所以尽管外观上已具备40年代单翼机的布局,但仍是一种半金属结构的飞机,而且机身内承力构架依然由钢管焊接件组成,后机身外部是亚麻布蒙皮。“飓风”在机头装一台“梅林”水冷活塞发动机,故前机身显得较为尖削。从多框的滑动开闭座舱盖后部开始,后机身背部向下倾斜,最后是一片近半圆形的垂尾。梯形平面上反下单翼内装有全部射击火器,翼下可挂小炸弹,机腹为水散热器。整个机体显得质朴、美观。 当二战爆发后,“飓风”作为英军最先进的战斗机之一,被派驻欧洲大陆,担任前线空中打击部队(A.A.S.F.)的主力。但战果大大出乎英国人的预料:1940年5月8日至18日短短的十天里,“飓风”即被击落250架;在掩护敦刻尔克大撤退的空战行动中,又损失了近150架。在法国战役中,一天英军三个中队共36架“飓风”战斗机正在编队飞行,突然发现约十架Bf-109钻云而出,从大队的侧后方扑过来。英军带队长机立即率领机群转向迎击德机,但笨拙的转向还没完成一半,德军战斗机已咬住排在编队最后的英军战机开火了。转眼间,在击落英军四架战机后,德机消失得无影无踪。整个战斗过程中,英军未有机会发射一发子弹,有的飞行员甚至连敌机都没看见。在1940年8月的不列颠空战中,人们的注意力都被性能更好,足以和Bf-109匹敌的喷火式战斗机所吸引,因此“飓风”战斗机的功绩往往被忽视。实际上当时英空军中“飓风”战斗机共有32个中队,而“喷火”式只有19个中队,飓风式仍然是英军战斗机部队的主力。当“喷火”式与德军护航的Bf-109纠缠时,“飓风”则乘虚攻击笨重的德军Bf-110战斗机和轰炸机。
广源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